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汉武挥鞭 > 第七百二十八章 归化名额

第七百二十八章 归化名额(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故而,驻守北冀塞的汉军步卒,寻常时候是不准大举离开塞城的,只会派少数斥候轻骑巡视周边军情,免遭大股敌军突袭。

匈奴虽已多年不敢南下牧马,但防备却不能懈怠,更远的大漠地带,当地驻军就会招募乌桓部分精壮,让他们帮着巡视。

倒不是将自身安危交托于这些乌桓雇佣兵,仅是聊胜于无,反正花不了多少赀财,有的是想为汉廷立功的乌桓人,抢着去做。

没发现匈奴敌情最好,若是真能有所发现,让北冀塞的驻军多出些时日早做防备,有充裕时间驱散或安置好附近的朝鲜劳工和乌桓居民,无疑能减少许多损失,无疑是很划算的。

汉廷在北方塞外的漠南草原,划定了广袤的放牧区,凡在牧区内纵马执兵的外族,皆杀无赦!

旁的乌桓诸侯,多是封的关内候,而非巴鲁和忽都的列候,就因赤勃部和薄奚部是乌桓最强大的两个部族,归化入汉的精锐部众最多,两人自然受到最好的优待。

两人举家迁京,赤勃部和薄奚部未有资格归化入汉的部众等同被遗弃,两大部族彻底崩了。

没有部族,就没有归属,是所谓的流浪牧民,自然也没有任何地位可言,虽比奴隶多了自由,但和后世吃饱没事者追求所谓的自由不同,人是群体性动物,一旦彻底脱离群体,虽少了束缚,但失落和彷徨却是不可避免的。

好在汉廷在漠南探勘出大银矿,并在乌桓山脉的东南山口修筑了塞城,就近驻军,且供大量汉人监工居住生活,调来大量外族奴隶,又从朝鲜征募大批精壮前来采矿。

赤勃候和薄奚候也不算绝情绝义,还是特意向皇帝陛下请旨,让他们被遗弃的部众能聚居到塞城周围,得到些许托庇。

乌桓雇佣兵亦不例外,是绝对不能踏入牧区的,只能从北冀塞的西北面,进入大漠巡视。

余下的事,就要看个人的努力和造化了,若能立下功劳,得以归化入汉,就能如过往的乌桓精锐般,拖家带口的册入汉籍,迁入汉境定居。

正因如此,乌桓山脉东南山口的那座塞城,被乌桓族人视为冀望入汉之地,常年负责乌桓事务的大行丞宋远,特意请准皇帝陛下,将此塞命名为“北冀”。

大汉连年裁撤边军,将愈来愈多的军费投入到水师和精锐骑营,故而不打算在北冀塞囤驻太多边军,只是逐年轮驻近万军士,且多是服兵役的新员,已服过一年府役,再调来服这一年边役,两年兵役期满,若是仍没能晋升低阶将官,就退伍还乡了。

兵员素质不错,军械精良,屯粮充裕,操练亦不曾懈怠,但要论起实战经验和真正的战斗力……

吓吓朝鲜劳工和乌桓牧民还行,仗着城高池深也能至少能顶着十万大军强攻,坚守到大汉骑军挥师来援,但真要出城野战,连太尉府的将帅们都不报任何期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