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火影之黑色羽翼 > 第104章 伊古尼鲁

第104章 伊古尼鲁(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相关论文分别发表在著名的预印本网站ArXiv和《物理快报B》杂志上。

“得出这个结论后,即便我本人都感到十分震撼。”提出这一理论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理论物理学教授劳拉?梅尔西尼—霍顿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她说:“科学家们研究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50年,而这个解决方案给了我们许多新的思考。”

1974年,霍金通过量子力学的方法得出结论:黑洞不仅能够吸收黑洞外的物质,同样也能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外“吐出”物质。而这种量子力学现象,就被称为霍金辐射。

物理学家组织网2014年9月25日(北京时间)报道称,新研究中梅尔西尼—霍顿描述了一种全新的方案。她和霍金都同意,当恒星因自身的引力发生坍塌时会产生霍金辐射。但梅尔西尼—霍顿认为,发出这种辐射后,恒星的质量也会不断地发生损失。正因为如此,当这些恒星坍缩时就不可能达到形成黑洞所必须的质量密度。她认为,垂死的恒星在发生最后一次膨胀后,就会爆炸,然后消亡,奇点永远不会形成,黑洞视界也不会出现。根本就不会存在像黑洞这样的东西。

黑洞图片(35张)

在地球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时空的扭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围,时空的这种变形非常大。这样,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中绕过黑洞而到达地球。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

更有趣的是,有些恒星不仅是朝着地球发出的光能直接到达地球,它朝其它方向发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强引力折射而能到达地球。这样我们不仅能看见这颗恒星的“脸”,还同时看到它的“侧面”、甚至“后背”,这是宇宙中的“引力透镜”效应。

这张红外波段图像拍摄的是我们所居住银河系的中心部位,所有银河系的恒星都围绕银心部位可能存在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公转。据美国太空网报道,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宇宙中最大质量的黑洞开始快速成长的时期可能比科学家原先的估计更早,并且仍在加速成长。

一个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天文学家小组发现,宇宙中最大质量黑洞的首次快速成长期出现在宇宙年龄约为12亿年时,而非之前认为的20~40亿年。天文学家们估计宇宙的年龄约为138.2亿年。

同时,这项研究还发现宇宙中最古老、质量最大的黑洞同样具有非常快速的成长。有关这一发现的详细情况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杂志上。

如果黑洞足够大,宇航员会开始觉察到拉着他脚的重力比拉着他头的重力更强大,这种吸引力拖着他无情地向下落,重力差会迅速加大而将他撕裂(拉伸线),最终他的遗体会被分解而落入黑洞那无限致密核心。

普金斯基和他的两个学生艾哈迈德?艾姆哈里、詹姆斯?萨利,加上该校的另一位弦理论学家唐纳德?马洛夫一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重新计算。根据他们的计算,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番场景:量子效应会把事件视界变成沸腾的粒子大漩涡,任何东西掉进去都会撞到一面火焰墙上而被瞬间烤焦。

美国宇航局有关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及其周围物质盘,炙热的物质团(一个呈粉红色,一个呈黄色)每一个的体积都与太阳相当,环绕距离黑洞较近的轨道运行。科学家认为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黑洞一直在吞噬被称之为“活跃星系核”的物质。由于被明亮并且温度极高的下落物质盘环绕,黑洞的质量很难确定。根据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基于对绕黑洞运行物质旋转速度的计算结果,37个已知星系中心黑洞的质量实际上低于此前的预计。[8]

黑洞并不存在?编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