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末枭雄 > 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智和良心

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智和良心(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吴汝孝在城墙上远眺,只见东南方向的原野上逐渐出现了大量的兵马,排着整齐的队列朝着镇江城而来。

人群之中,诸多旗帜林立,这些旗帜和常见的军队旗帜有所不同,中国传统军队的军旗一般都是‘字旗’,也就是一方旗帜上写有主将的姓氏,但是中华军作为一个整体,高级军官频繁调动,所以各部军旗一般都是不标主将的姓氏,而是部队自身的番号。

中华帝国成立后,又是重新制定了国旗和军旗,国旗是一面红底金龙吐蓝珠图,在帝制政权、朕即国家的时代里,金龙乃是天子的代表,所以用龙旗是顺理成章的。

而军队也是属于皇帝私人的军队,所以皇家陆军和皇家海军的军旗自然也就依旧以‘龙’为主体,统一为红底蓝龙旗,陆军和海军的区别在于,陆军军旗上是交叉的刀剑,而海军旗上则是有一个船锚。

除了上述正规的国旗、军旗外,各部队还有专属的旗帜,这些旗帜大多算得上是通讯旗帜,用来战场指挥,传达旗语的。

从良心上来说,他林哲也无法无视数以万计的百姓被活活饿死!

所以尽管困难,但是林哲还是指示随军的官员和军方的军需部一起,合力从后方运来更多的粮食,用以救济当地百姓,不说让他们都吃饱,但是好的也给些稀粥让他们吃。不至于饿死。

吴汝孝可以因为单纯的军事战略而置丹阳城数万百姓死活不管,但是林哲却不能,这就是一个流寇式政权和正规政权的最大区别。

为了解决丹阳城内百姓的善后问题,刚被委任为常镇江道的吴熙汇同内阁民政部、财政部等官员从常州各地调集粮食。同时也是求助于军方的军需部,从其他地方,比如苏松太、浙北地区调集粮食。

虽然所需求的粮食比较多。但好在江南和浙北地区历来都是主要产量区,每年生产的粮食不仅仅可以供应本地。而且还肩负大量的槽粮任务,现在中华帝国成立。粮食自然是不会继续北运,这粮食产量本来就多。

没有无线电,有线电话的时代里,要在战场上指挥数以万计的军队,一方面要严重依赖传令骑兵,而另外一方面则是依靠旗语来指挥。

所以中华军各部,上到师旅,下到步兵营都有着专属的军旗,同样是以蓝龙作为主体,旁边则是干脆明了的表示各部番号,比如第二师、第十二团、第一营等。

现在镇江城外的中华军各部就是旗帜林立,远远望去遮天蔽日。(未完待续。。)

再加上这几年有中华帝国的前身,也就是余胜军拼力抵抗太平军南下和东进,以至浙江一省都没遭到过兵乱火祸害,苏州等地虽然遭过一次太平军进犯,但是那也是三年前的事了,如今已经逐渐恢复过来。

因此总体而言,从1854年开始余胜军的后方农业生产是保持了稳定的,并没有和皖南、镇江、江宁府等地一样,因为连续的拉锯战而导致农业生产陷入停顿。

如此也就导致了新成立的中华帝国手里的粮食还是比较充裕的,唯一麻烦的就是运输费时费力。

留下官员们处理丹阳城百姓的善后问题后,林哲继续率军前往镇江!

数天后,镇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