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末枭雄 > 第四百三十三章 皇家科学院

第四百三十三章 皇家科学院(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而帝国里懂的外语的人才并不多,而且多数都是只会英语,比如上海那边很多和外贸接触较多的行业,比如说生丝行业,很多人都会英语,所以让他们说一口伦敦腔的英语,但是你要是让他们说一口标准的巴黎口音的法语,那就是相当难的。

毕竟如今英语的覆盖面远远要超过法语,但是让人相当郁闷的是,这年头的外交标准语言却是法语,外交官在公开场合里一般都会用法语交谈的,哪怕是当代世界老大英国的外交官,他们也是说法语的。

国际谈判里,你要是说一口英语的话,是没人搭理你的!

法语人才短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职外交人员的缺乏。(未完待续。)

帝国驻英国公馆由原外务部欧洲司司长前往英国担任,同时外务部也是正式往帝国驻巴黎使馆派遣了首任公使,是为原帝国驻伦敦副领事。

同时由于上半年帝国和比利时、德国、荷兰等多个欧洲国家的商贸谈判正式达成,并正式签订了贸易等相关友好合作协议,这些通商协议基本上都是正常的商贸条约,帝国对上述国家开放现有的通商港口,而这些国家也正式对帝国开放市场,并承诺对生丝、瓷器、茶叶等中国传统出口商品降低一定幅度的关税。

截止到1860年八月份,帝国已经和除了俄罗斯外的大部分欧洲国家达成了相关的商贸协议,并陆续建交。

不过帝国虽然和他们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考虑到帝国的外交人才实在不多,而且目前来说和帝国有较多外交联系的只有英国、法国两国,考虑到东南亚地区的话,那么有部分联系的只有荷兰、西班牙,至于德国比利时、挪威、丹麦、瑞典、奥匈等国家的外交联系是相当少的。

为了降低欧洲方面的外交维持成本,降低外交人员,所以帝国除了在伦敦、巴黎设立了正式的公使级别的公使馆外,只在德国、荷兰、西班牙三国设立了小规模的办事处,平日里只有两三个人驻扎而已。

而上述国家的外交人员,即除帝国驻法公使乃是独立机构,直接向帝国外务部负责外,其他国家的外交事务一律由驻英公使监管。

除了欧洲,帝国还在美国纽约设立了公使馆,驻美公使除了处理对美事务外,对墨西哥以及美洲其他国家的外交事务也由该公使监管。

目前帝国外务部只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设立了公使馆,另外在少量欧洲国家设立有办事处。

之所以没有在每一个建交的国家都设立大使馆,还是因为目前帝国合格的外交人员严重缺乏,外交经费也不是很足有关。

这年头的外交官其他先不说,首先你得会法语啊,这法语乃是当代通行的外交语言,此外除了法语外多少也得懂点当地的语言,比如在德国从事外交事务,不会德语说得过去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