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战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战(第2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准确的说,是与美国海军的“长滩”级相比,“秦”级防护系统所占的比重仅仅高出了5%,而就是这5%的微弱差距,让两种战舰在面对几乎完全相同的攻击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发现再入大气层的集束子母弹之后,第一主力舰队做了尝试性的拦截。虽然根据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战报,在这场仅仅持续几秒的战斗中,8艘“秦”级主力舰上的新式拦截系统至少击落了6成的集束子母弹,但是根据更加可靠的信息来源,特别是“秦”级主力舰在接下来的几场战斗中的表现,有理由相信,海军故意夸大了战果,拦截率肯定不到6成,应该在1成左右。这种针对战果的夸大宣传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在战争期间,从鼓舞士气与震慑敌人的角度出发,都需要适当的夸大胜利战果。如果考虑到保护先进技术,特别是敌人还没有掌握的技术,就更有必要夸大某种已经公开的武器系统的作战效率,使宣传与战果吻合。

从实际情况出发,产生决定作用的肯定是“秦”级的被动防御系统。

虽然共和国海军并未公布“秦”级的装甲防护系统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是从接下来的战斗就看得出来,多出来的5%装甲份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就在遭到美军第51舰队反击后大约2分钟,即1点43分左右,8艘“秦”级主力舰打出了本此战斗的第三轮齐射,接着在大约15分钟之后,也就是1点59分之前,第一主力舰队进行了最后一次齐射。由此可以大致断定,遭到打击之后,第一主力舰队没有丧失作战能力,8艘主力舰均能继续战斗。因为第一主力舰队在1天之后,也就是5月13日凌晨就回到了那霸,所以还可以由此推断,8艘主力舰至少能够维持大约60节的最大航行速度,只是受战斗创伤影响,无法继续执行作战任务,不然也不会返回那霸。

从这一列的战斗就看得出来,注重防护的设计思路没有错。

在舰队作战中,除了让小口径电磁炮碰碰运气之外,几乎没有别的拦截办法。如果对付的只是几枚、或者10多枚集束子母弹,在用小口径电磁炮进行拦截的同时,加大机动范围(作战时,主力舰肯定全速航行),比如增加转向角度,避免遭到毁灭性打击(即受攻击后丧失作战能力)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问题是,面对数十枚集束子母弹的时候,就算能够击落其中10多枚,也很难逃出子弹药的覆盖区域。

也就是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被动防御手段上。

因为子弹药是纯粹意义上的非制导弹药,所以干扰手段派不上用场,所谓的被动防御手段,仅指战舰的防护装甲。

这个时候再来看“秦”级的重防护设计思想,也就不难明白其重大含义了。

再从对主力舰的战术使用来看,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不在主力舰队里增添几艘携带战斗机执行防空作战任务的航母了。说白了,遭到集束子母弹这些“特种炮弹”攻击时,就算航母能够撑住,也会因为飞行甲板遭到彻底破坏而丧失作战能力,成为运载上千名官兵的浮动棺材。再从主力舰与航母的对抗来看,航母携带的舰载航空兵拿主力舰没有办法,而主力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能够轻而易举的使航母遭到重创,除非航母永远躲着主力舰,即被主力舰赶出作战海域,不然坚持到最后的肯定不是航母。

对标准排水量为65000吨的战舰来说,5%的份额相当于3250吨,而正常情况下,标准排水量为15万吨的超级航母上,专门用来提高装甲防护能力的系统也不到5000吨,由此可见,3250吨的防护质量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事实上,“秦”级用来提高防护水平与生存能力的系统绝对不止这么点,其中仅与提高生存能力、特别是在遭到打击后的持续作战能力的备份系统就占到了战舰排水量的7%,即大约4500吨。从很大的意义上讲,“秦”级最重视的不是如何防止被炮弹打穿,而是如何做到被炮弹打穿之后还能继续作战,而且尽可能的保存战斗力。

当然,这样的设计思路有利有弊。

从负面影响来看,最显著的莫过于让“秦”级成为了一种单纯的“炮舰”,即除了电磁炮之外,没有其他有效的攻击手段。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防护与生存系统占据太多的份额之后,又要确保航行速度、持续作战能力等等战术指标,也就只能牺牲火力、牺牲战舰的多用途能力。

问题是,对主力舰本身来说,大口径电磁炮投射的炮弹也是致命威胁。

就在仅仅2分钟前,美军第51舰队就遭到了集束子母弹的覆盖式打击,8艘主力舰全部遭到重创,不但航行速度迅速降低到30节以下,还因为电子设备、通信设备、部分火力单元的控制系统受损而导致6艘主力舰完全丧失战斗力,2艘部分丧失战斗力。貌似强大的第51舰队几乎在一瞬间丧失了作战能力!

面对第51舰队的反击,第一主力舰队的命运会不一样吗?

事实证明,5%的差距不但能够决定几艘战舰的命运,还能决定一场海战的结局、甚至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与第51舰队相比,第一主力舰队只有5%的优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