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一百二十四章 和平契机

第一百二十四章 和平契机(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一情况,很快就引起了共和国天军的高度重视。

如果需要打垮美国,那么让美国人打垮美国自然是最理想的选择。

为了“巩固”战果,从1月18日开始,共和国天军开始有计划、有安排的轰炸西雅图周边方圆200千米范围内的城镇,用专门对付人员的传感器炸弹将华盛顿州西北地区变成了无人区。虽然为此消耗了数以亿计的弹药,但是结果却非常显著,即该地区的大约1500万人不得不被迫向内陆转移。

到这个时候,共和国天军总算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打击手段。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

在这场持续了将近20个小时的轰炸中,大约40万西雅图市民成为炮灰,还有相同数量的平民从此失踪。一场轰炸,夺去了将近80万人的生命,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即便在战争结束数十年之后,还有人在讨论这场轰炸的必要性。不是说,没有必要轰炸居民区,毕竟实战证明,轰炸居民区是打垮美国的有效手段。关键就是,有没有必要组织起如此大规模的集中轰炸,以及有没有必要在轰炸中大量使用专门针对人员的杀伤弹药。要知道,在21世纪中叶,用来将城市变成废墟的不仅仅有燃烧弹,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武器。比如共和国天军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的一种专门针对有生人员的传感器炸弹。这种不到500克重的炸弹装有一种专门用来探测生物电流的装置,并且将这种装置连接到了引信上。也就是说,只要在爆炸杀伤范围内出现了与成人大小差不多的生物,炸弹就会自动引爆,而且是向生物所在方向定向引爆。因为使用量太大,所以谁也不知道这种炸弹到底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甚至没有人知道,共和国的军火工厂到底生产了多少枚这种炸弹。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世界各国花了20年,用大约15000名排爆人员的生命才基本上清除了散布在各地的大约3000万枚这种炸弹。

事实上,正是这种被称为“人类克星”的传感器炸弹,为共和国天军指明了战略轰炸的方向。

这次轰炸之后,西雅图基本上成了死城。

虽然在2月份,共和国天军先后两次对西雅图进行了补充轰炸,但是这两次轰炸的主要任务都是继续散布传感器炸弹,增强轰炸效果。

当然,这几次轰炸绝不仅仅是夺走了100多万美国人的生命那么简单。

将居民赶出城市,使依托城市的工厂变成摆设,只能削弱美国的战争潜力,而不能彻底打垮美国,毕竟早在1年前,美国就开始疏散工业设施,并且将主要工厂全都转移到了内陆地区,如果以轰炸的方式来摧毁这些工厂,代价将极为巨大。更重要的是,随着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涌向内陆城市,完成搬迁的工厂很快就能复工,美国的战争机器仍然会以极高的效率运转。

大战爆发前,西雅图的常住人口超过700万,算上居住在周围小城镇,在市区上班的移动人口,总量超过1200万,是美国的第七大城市,也是美国现代化工业最健全、最发达的城市。因为在2062年初,随着美国海军丧失太平洋的制海权,美国当局颁布了第一道战争疏散令,将包括西雅图在内的西部沿海大城市的工厂向内陆城市转移,并且劝告有能力的市民离开大城市,所以到战略打击开始的时候,西雅图的居民数量降低了许多,保守估计在400万到500万之间。

即便按照400万计算,这也意味着有将近300万人失去家园,沦为战争难民。

不管在哪个国家,300万战争难民都足以导致一场人道主义灾难,更别说是在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自由持枪的国家。要知道,大战爆发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明确规定公民有持枪权,而且各级政府不得强制收缴公民枪支的国家。事实上,正是这一情况,让共和国当局在考虑是否要攻上美国本土的时候,不得不三思而行。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美国成年人都是准军人,而且任何一个美国人都有可能拿起武器与进入他们家园的敌人作战。

问题是,这个“敌人”并不一定是共和国军队,也许就是美国人,或者美国军队。

当300万名拥有枪支的西雅图市民被迫离开家园,前去寻找新的栖息地的时候,需要感到害怕的不是共和国领导人,而是美国的领导人。要知道,即便以美国的国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收容这么多的战争难民。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没有料到共和国军队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摧毁西雅图,美国当局根本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甚至无法为难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所以为了生存下去的300万美国人冲出西雅图的时候,也就是邻近城镇遭殃的时候,也是美国社会动荡开始的时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