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大秦帝国风云 > 14、先秦的社会结构

14、先秦的社会结构(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商鞅变法后,秦国农村基层的编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1)编制户籍,登记人口和田地数量,不准人口随便迁徙、若逃亡必严加惩罚,便于明定各家应担负的徭役、兵役及田赋。

2)鼓励耕织,谁开垦的土地归谁所有,承认土地私有,其他人不得侵夺。

3)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并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家的,加倍征收户口税。4)农村军事化管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商鞅推行户籍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国民强制划分为地主、有地农民、佃农、手工业者、商户等不同阶层,这是一种野蛮残酷的社会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君王还可以设上卿或长史之职,以便随时贴身咨询政务甚至作为老师,上卿或长史的名分不低于相国。

3、地方上的郡相当于今天的省,郡守是最高长官,郡尉负责军事守备(一般由军队将领担任),监御史或监察史是上级派遣来的。

郡下属是县,县设县令(县长)、县尉(公安局长兼武装部长)、县丞(负责监察之职、也相当于县委书记)。

县一级官员还有:1)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2)令史,管理文书档案。3)狱掾,县狱的典狱长。4)文无害,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5)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6)仓吏,县库的长官。7)治狱吏,县狱的狱卒。·在下面就是公差了,如:捕快、衙役、书记人员等等。

李斯之前就干过县府的簿记,这虽是个芝麻官但也属于正式公务员编制,可惜他当年犯事被开除了!

商鞅名字里有个“商”字,其实他却重农抑商,偏颇地将商人视为奸猾败德、欺诈无信的社会害群之马,也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

户籍制度的本意是要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让其去无奈忍受苛政的剥削和无休止的劳役、兵役征发,以服务于当时秦国举国征战的大局。

县的下属单位是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乡以下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1)三老由乡里德高望重者担任,掌管教化。如管理学校、将乡里涌现的孝悌仁义之家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向县里举荐贤能。2)人口众多约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兵役。3)游徼或亭长,掌管巡察地方、缉捕盗贼,是义务治安员,也是徭役的一种。古代大概沿路每十里设一亭,亭长负责盘查路人、防范匪盗、缉捕流氓。据说汉高祖曾担任过“泗水亭长”,其实是个给官府服劳役的差事,身份不属于政府官员,但可能管饭吃!

不过,亭长之职也很体面,因为它还可以指挥2名下属----亭长的下属名分为亭父、求盗两个人,前者负责本亭扫地、烧水,后者负责追逐盗贼。

可见,所谓亭长,加上自己就是三个人。防君子不防小人,遇到人多势大的盗匪,只能撒腿跑掉去县乡报告。

《说文解字》云:“氓,民也。”民是初文,氓是后起。氓、民是同义词,可细微差别还是有的,“自他归往之民谓之氓”。字从民亡,就是外乡人,游动之民,如同今天的农民工、打工族,在外面谋生计的。读音为meng(萌)。《诗经》的“氓之嗤嗤”,理解为普通小民即可。氓还有一读音:mang(忙),本指失地或无业游民,所以叫“流氓”,词义变迁,指不务正业、甚至为非作歹的人。氓还有个异体字,写作“甿”,显然是失去田地的游民,佣工。陈涉(陈胜,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做过“佣耕”,《史记》中就称他为“甿隶之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