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新秩序 > 第0192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0192章 诸侯之定(十三)(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就在大唐和渤海联军消灭金弓裔的消息传出后的第五天,百济的使者来到了松岳城,请求大唐都督的接见。这位使者名叫金刚,是百济藩王甄萱的四子。李诚中再次为这种混乱的名字所困惑,不够有了龙建和王建父子的例子在前,他也没有再度惊讶,只是宣金刚晋见。

甄萱是地方民出身,从军后因功迁裨将,于武州起兵,势力逐渐扩展到全州,占有故百济旧地,自称百济王。与梁吉和金弓裔不同的是,甄萱向新罗称藩,并无颠覆新罗的意思,他只想在自己的地盘上成为一方诸侯。

甄萱共有四子,长子神剑、次子良剑、三子龙剑、四子金刚。这次来求见李诚中的金刚也是他最疼爱的儿子。金刚一进门,就深施一礼,口中唱道:“百济国王,新罗西面都统治会兵马制置持节都督全武公等昼行泉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汉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甄萱之子金刚,叩见大唐都督,叩见渤海友邦诸公,叩见兵部金大监。”这么长串的官衔要想一口气说下来很不容易,不过金刚显然练过,所以唱得很顺。

金刚唱得很顺,但李诚中听得很别扭,他问旁边的金顺吉:“这官名是你们国主赐封的?”

不久,一份贼军首脑的集体供认状呈到了李诚中面前,他看完之后表示满意,将金顺吉招来,将供认状丢给他:“金大监看看,这是贼首所述,还请金大监转致王京,载入史册。”国内的史官不会轻易擅改历史,但以李诚中对新罗人的认知,他知道这个群体是“文过饰非”的好手,对于这样一份将新罗农民起义的性质定义为“山中匪首暴乱”的文书,必然会有着极大的兴趣。果然,金顺吉看完之后笑了,然后向李诚中行礼拜谢。

李诚中不知道这么做有没有用,但能够改变一点就改变一点吧,自己尽力而为即可。所有人都以为李诚中是为了彻底平息新罗的内乱而争取“大义”名分——就连韩延徽和高明博也这么认为,只有李诚中自己知道,他努力争取的,是自己在史书中的好名声。

此刻的松岳府已经几乎是一座空城,为了凭凑五万大军,金弓裔将凡是能够那得刀、提得动棍的城中百姓都带了出来,不管年龄亦或性别,所以此刻坐镇城中的摩震国最后一个“大臣”龙建手中是无兵的。当渤海军士冲入城内时,龙建悬梁自尽了。

“这个人是王建的父亲?”看着吊在梁上的龙建尸首,李诚中很惊讶。

“是。此人乃铁原郡太守,父子二人罔顾国恩,投了逆贼!”金顺吉对龙建很是气愤,提刀又上前在龙建吊在空中的尸首上斩了几刀。

李诚中惊讶的不是堂堂王京头三品贵族为何要投靠一个无赖和尚,他惊讶的是父子两人为何有不同的姓氏:“王建为何不姓龙?”

对于这个问题,金顺吉语塞,他一时不知该作何解答。实际上半岛土着原本是没有姓氏的,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比如刚刚被俘获的金弓裔,原来就是一个无名氏。后来土着们立国后,便按照中原的姓氏来给自己取名,其中一些是贵族们自己起的姓氏,更多的则是中原皇帝或边郡上官们的赐名,这才有了起名字的习俗。但这种习俗直到今日也相当混乱,甚至很多大族至今都搞不懂,到底是第一个字为姓还是后一个字为姓。眼前龙建、王建父子的例子就是一个,他们认为第二个字才是姓,也就是说,他们出自建氏家族,如果将

来王建有了儿子,他儿子的名字应该称为“某建”。

对于这个问题,李诚中也只是随口一问,得不到解答也没关系,事实上他也没有追问,却令金顺吉下定决心,回去后就向王上禀报,彻底的清理一下国中姓氏问题,以免被大唐都督看扁了。

李诚中不想再往半岛南部继续打下去了,消灭了梁吉和金弓裔,剩下的都是些小股叛军,新罗王庭手中的花郎道兵再无能,也应该能够对付得了,至于西南部割据在全州和武州的甄萱,就连新罗王庭都予以了事实上的承认,李诚中还费那个心思作甚?当然,李诚中自家心里也觉得,留上一个割据势力在新罗国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