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苏厨 > 第五百九十四章 温饱线

第五百九十四章 温饱线(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而且就算是这样的田赋,实际上也收不起来,一般国家只能收上来三分之一。

为什么呢?因为农人其它负担太重了。

一夫四十亩,一年种得一年之食,苏油将之称为“温饱线”。

国家负担沉重的原因,就是温饱线下的人口,太多了。

而且越来越多的农人,因为兼并失去土地,只能靠租种生存。

朝廷派遣章惇知夔州,准备任察荆湖北路,经制蛮事。

二月的春风,吹遍了陕西大地,用苏油的话说,朝廷总算是开窍了,那还有啥说的,赶紧抓住机会,咱们分地!

后世有专家学者评论,大宋科举,考出来的人都是地主阶层,是地主阶级代言人,因为经过考证,其中来自占地百亩以上家庭的士子,占据了百分之七十强!

考据很仔细,但考虑并不全面充分,忽略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就是后世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租地利息,青黄不接,遭遇饥荒的时候,高达收益的八成,一般年景,是收益的对半,立刻将农人从“温饱线”打压到“饥饿线”上。

吕惠卿曾和赵顼谈及自家的收益:“苏州,臣等皆有田在,彼一贯钱典得一亩,岁收米四五六斗。然常有拖欠。如两岁一收,上田得米三斗,斗五十钱,不过百五十钱。”

这就是苏油来到大宋后,看不起田地收益的原因,可龙里苏家两百亩地公田到现在也没有增加。

一丁三十亩地,引来皇帝亲自关注。

到了宋代,丁口土地标准大大降低了,这与人口滋长,国势日绌有关,除了蜀中,两浙,福建,其余地区一丁大概就在四十亩的水平。

一户两丁,基本是大宋最小的家庭单位了,因此将百亩家庭就算地主阶层,有点以今论古,偷换概念的意思。

宋代承唐制,不过税制开始有人进行地方探索改革,总体从以前的二十八税,渐渐归结为大体两门——田赋和丁银。

田赋一夫四十亩出米四石,也就是亩输一斗,从书面上看,实际上是相当低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